法外施刑非治国安邦良策。
既然朱允熥认为《大明律》更符老朱心意,他自无理由反对。
“第三版,我想刊载对朝政之见解与治国方略。”
朱允熥直言己见。
老朱所定诸多制度虽佳,却仍有不足之处。
更有甚者,弊端丛生。
身为穿越者,他深知改善之道。
此举亦可向老朱展示治国之才。
岂料此言甫出,杨士奇即刻反对:“殿下,此事断不可行!”
“今时今日,殿下切勿轻率论及朝政,更莫提及治国之道!”
------------
“我去过殿下的书房,原想查阅些朝廷资料。”
“因我先前未曾入仕,诸多情势不明。”
“在殿下的案头,我见到你所撰之条陈。”
杨士奇坦言相告。
朱允熥面上神情顿时变得复杂而窘迫。
他一直思索着大明制度之弊及改良之法。
为了避免老朱日后突然问起时有所疏漏,他特意做了些简略记录。
不曾想,却被杨士奇无意间瞧见了。
说起来,这也怪他自己不够小心,没有妥善保管好。
还好是杨士奇发现了,换作旁人,没准就会引发不小的麻烦。
朱允熥在心里默默提醒自己,今后绝不能再如此大意。
“殿下年纪虽轻,但眼光独到,见识非凡,许多问题都能一针见血地抓住要害。”
“殿下提出的解决办法,堪称妙思天成,出人意料却又恰如其分,宛如神来之笔。”
“若非亲眼目睹,我简直无法相信世上真有这样的奇才。”
“这样的绝顶智慧,即便圣贤重生,恐怕也难企及!”
这一番溢美之词,让朱允熥都有些尴尬。
毕竟,这些见解并非出自他的才智,而是人类几百年智慧的积累。
“不过,理论是一回事,实践又是另一回事。”
“任何政策的实施,不只是看是否合理可行。”
“众人公认的好政策,朝廷未必会采用推广。”
“而那些广受诟病的政策,却可能被大力推行。”
“政策的最终决定,更多是朝堂博弈的结果,是对各方利益的权衡。”
“至于政策本身的优劣,通常是最次要的因素!”
杨士奇说话声音不大,但落在朱允熥耳中,却如寒风刺骨,令他猛然警醒。
是啊!
即使是在前世那高度发达的社会里,不也是这样的吗?
政策不能简单地以好坏评判。
路线的选择,国策的制定,哪是一两句话就能讲明白的?
最终采取哪种政策,
在所有国家都是一样的。
而任何已定的政策,无论多么糟糕,一旦开始执行,必然会有受益者形成利益集团。
利益的争夺从来就不存在对错,只有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