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依皇帝一贯的行事方式,犯下此类过错,当场处死都算宽容。
“奴才叩谢圣上!”
死而复生,他满心欢喜。
朱洪武摆了摆手,他便急忙转身离去,狼狈不堪。
“允炆的母亲,太子妃,今晚入宫,是不是去了胡妃那儿?”
待那传旨太监身影消散,朱洪武淡然开口。
“正是!”身旁伺候的小太监低声回应。
“去告知胡妃一声,太子妃难得来宫中,要好好款待,让她在宫里多留些日子。”
---
吴王府。
烛火摇曳,杨士奇的声音低沉而有力。
朱允熥感慨道:“杨先生见解独到,那我今晚就准备写一份认罪的奏疏。”
杨士奇拿起茶杯,抿了一口茶,笑着说道:“殿下今晚不仅需要撰写认罪的奏疏,还应着手另一篇文章。”
朱允熥疑惑地看着他。
杨士奇笑道:“我刚才去看过殿下筹备的报刊以及发明的滚筒式油印机。”
“殿下才华横溢,制作的油印机堪称匠心独具。”
“此等创举意义非凡,我大明所有读书人都将因此受益匪浅。”
“杨某谨代表天下读书人,感谢殿下!”
说着,他深深一揖。
朱允熥并未虚与委蛇,坦然接受了这份赞誉。
杨士奇说道:“报纸的印刷与分发事宜,我已经全都安排妥当,今晚立刻撰写文章进行印刷,明早上朝之前,务必将印好的报纸送至宫中及京城各王府、侯门,并且京城里所有的文武官员家中都要送达。”
这么快就准备齐全了吗?
朱允熥感到有些惊讶。
杨士奇是今天下午才刚到他府上的啊。
不过前期的准备工作,朱允熥早已完成。
滚筒式油印机已经造出足够数量,印刷工人也已招好。
连报纸的排版他也事先规划完毕。
毕竟这些经验都是现成的。
只是文章该怎么写,写什么内容,他还拿不定主意。
“杨先生不必着急,报纸的发行不用急在一时。”朱允熥说道。
“不行!”杨士奇摇头道,“这件事非常紧急,一刻也不能耽误。”
“若今晚能够顺利印刷,明早送出,那明日在朝堂上,殿下就多了一份胜算。”
还与明日在朝堂上的争斗有关?
朱允熥顿时来了兴致。
杨士奇道:“殿下当初提出创办报纸时,明确表示是为了宣扬陛下的丰功伟绩,以免后世因史书记录不全,致使陛下的英名被毁。”
“所以,报纸的第一版,自然要记录陛下年轻时的事迹,彰显陛下功绩。”
“陛下年事已高,难免会怀念青春岁月。写这些东西,也能赢得陛下的欢心。”
朱允熥点头道:“这一点,我和你的想法是一样的。”
“这可以作为连载专题,从我们老朱家的祖先讲起。”
“无需回避老朱家祖先贫穷的事实,他们都是出身贫苦。”
“每天出一版,持续连载。”
这种详尽的皇帝传记,既能讨得老朱喜欢,百姓也很爱看。
人们的好奇心谁都逃不过。
对皇室秘闻,开国前的经历,老百姓特别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