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钢厂的喧嚣和喜悦,不仅仅在四合院引起了波澜。
一份份亮眼的财务报表,如同投入国家工业体系的深水炸弹,逐级上报,最终摆在了冶金部新任部长关麟的案头。
关麟,这位在冶金系统内以“识人之明”着称的部长,看着报表上那个熟悉的名字——郭绍华,眼神中露出一丝果然如此的笑意。
六年前,正是他力排众议,看中了刚毕业不久、在能源改造方面初露锋芒的郭绍华,并大力支持他参与甚至主导了全国能源系统改造工程的部分关键项目。
郭绍华的表现没有让他失望,不仅圆满完成了任务,其展现出的技术视野和管理潜力更是令人瞩目。
去年,老部长荣休,关麟毫无争议地接任,成为了这个庞大工业体系的掌舵人。
此刻,看着轧钢厂惊人的利润增长,尤其是那个标注着“农村产品销售”带来的新增利润,关麟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
“能源改造的红利,终于开始显现了……但这小子,又搞出了新名堂。”
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不仅仅是节能降耗带来的效益,更是一种展思路上的突破。
一个以钢铁为主业的老牌国企,居然在看似不起眼的农机具市场上挖到了金矿?
这背后,必然有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的经验。
“小赵,”关麟叫来秘书,“通知下去,部里组织一个考察团,下周去轧钢厂调研。重点了解他们那个农村产品,到底是怎么回事,市场潜力如何,经营模式是什么。”
他顿了顿,补充道:“让政策研究室和技术司的同志都去,要看深看透。”
部里要派考察团的消息,很快传到了轧钢厂。
郑副厂长等人有些紧张,毕竟这种高级别的调研非同小可。
郭绍华却显得胸有成竹。
一周后,由一位副部长带队,汇集了政策、技术、财务等各方面专家的考察团,浩浩荡荡地抵达了轧钢厂。
欢迎仪式后,直接进入主题——汇报会。
会议室里,气氛庄重。
郭绍华亲自担任主讲人,他没有直接罗列功绩,而是从六年前关麟部长支持的能源改造项目讲起。
“各位领导,专家,”郭绍华声音沉稳,带着恰到好处的尊敬,“轧钢厂今日的些许成绩,先要归功于当年部里高瞻远瞩推动的能源系统改造工程。”
他用翔实的数据,展示了能源改造几年来为工厂节省的巨额成本,提高的生产效率,以及由此带来的职工思想观念的转变——认识到技术革新的重要性。
“正是因为能源改造成本的下降,我们才有了喘息的空间,才有了进行新产品研的底气和资金。”
他巧妙地将过去的功绩与现在的创新联系起来,将节能增效的“存量改革”与新产品开的“增量突破”融为一体。
“而农村产品的开,则是我们基于市场调研,响应国家服务‘三农’号召,利用现有技术和设备潜力,进行的一次市场化尝试。”
他重点突出了“技术创新”和“市场导向”两个关键词,既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又展现了企业的主动性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