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在笑,刘基刘伯温却满脸担忧。
他是朝中少数几个看透局势的人。
他也发现了胡惟庸如今地位和角色的转变。
所以,刘伯温很清楚,杨宪这次怕是要碰一鼻子灰了。
因为,如今的胡惟庸不结党、不营私、不揽权、不贪财,低调得几乎不像是一个曾经位高权重的人。
要不是今天的事情牵扯到他,朝中还有几个人能想起他?
可偏偏就是这么一个人,朱元璋一旦有事,便毫不犹豫地把他叫了出来。
结果,无论外面怎么议论,至少在朱元璋眼里,胡惟庸的差事办得非常漂亮。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胡惟庸才是真正得到皇上信任的人。
而杨宪呢?
当上右丞相后,在一声声“杨相”的恭维中,飘了。
这次竟然没跟自己商量,就直接在朝堂上发动了。
呵呵,让杨宪碰碰壁,冷静一下,或许也不是坏事。
毕竟是当过朱元璋军师的人,事情的走向完全符合刘伯温的预料。
朱元璋压根没怎么搭理杨宪和站出来的那些人,咂咂嘴,甚至没发表什么看法,只是冲着一旁的宋利摆摆手,便直接宣布退朝了。
杨宪傻了。
这算什么事啊?
161
杨宪心中愈发不满,难道他这个右丞相就如此不受重视,连个回应都没有?
此刻,他的目光已不再仅仅停留在胡惟庸或淮西派系身上。
对于杨宪而言,这一战关乎他的地位、权力与声望,绝不能有任何闪失。
下朝后,杨宪面色阴沉,立刻着手安排。
他的计划很直接:既然朱元璋不打算在朝堂上处理此事,那就从别处入手。
他决定找几位学子,让他们公开表态,并将他们的言论记录成册,递交给朱元璋。
他深信,这样一来,事情必定会掀起波澜。
杨宪,这位当朝丞相,绝不会轻易罢休!
(本章完)
------------
对于朝堂上的纷纷扰扰,胡惟庸毫不在意。
事实上,这其中自有缘由。
按理说,胡惟庸本应参与朝会,毕竟他“有资格”上朝。
然而,胡惟庸哪里愿意忍受每日早起站立的辛苦?
更何况,其他五品官员上朝是为了在朱元璋及面前露脸,谋求未来升迁。
可胡惟庸不同,他曾是丞相,如今对这些早已无感。
他不过是个一心图清闲、不愿多事的人罢了。
因此,上次面见朱元璋时,他便随口提了一句,若无要事,以后就不上朝了。
理由也很直白:“安心养病,懒得与那些人周旋,烦得很!”
言辞虽不客气,但他一声“大帅”一喊,朱元璋当场便下旨允他不必参加常朝。
对于朱元璋而言,胡惟庸这种不愿与人结交、不攀关系的态度,反而是好事,自然乐得支持。
况且,胡惟庸并非不听调遣,只是免去了每日的朝会而已。
因此,当朝堂上议论纷纷时,胡惟庸正悠闲地在府中用早膳。
他放下碗筷,擦了擦嘴,在府内散步消食,随后才慢悠悠地坐上马车,前往礼部当个无事挂心的闲职。
看着礼部门口的牌匾,胡惟庸皱了皱眉,低声抱怨:“真晦气!这班上了也是烦人!”
本来在家躺平多自在,偏偏老朱这么一折腾,凭空多出个差事,每天还得按时到衙门报到。
真是烦透了!
关键是还不来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