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大雨文学>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 第30章 坐等杨宪倒霉就是了(第1页)

第30章 坐等杨宪倒霉就是了(第1页)

朱元璋出身寒微,因此看待问题的角度与历朝历代的皇帝大不相同。

毕竟,以往的皇帝,即便是雄才大略的开国之君,也大多出身高门大户。

唯独朱元璋,出身之卑微,甚至难以用“草根”形容,或许“尘埃出身”更为贴切。

他挨过饿、吃过苦、杀过人、上过当、当过和尚……

一路走来,既有贵人扶持、气运加身,也离不开他自身的坚持不懈与努力奋斗。

正因为如此,朱元璋不仅能够读懂臣子们那弯弯绕绕的奏折,从中分析出他们的真实意图,还能写出一手端正的书法。

这对一个曾经大字不识的人来说,全靠他后天的努力。

也正因如此,文臣们眼中朱元璋的君主思维,与他自身的固有想法截然不同。

眼前的情况,朱元璋听完杨宪的话,只扫了一眼,就发现站出来的都是江南的官员。

单凭这一点,杨宪弹劾胡惟庸一事,可信度立马就打了对折。

摆明了就是江南准备对淮西人动手。

党争这种事,本来就少不了添油加醋的戏码。

与此同时,科举这件事,朱元璋虽然重视,但在他心中的实际意义,和杨宪他们想的完全不一样。

什么选拔人才的大典、什么为国举才的庄严……

都是!

老朱只想找些能干的“长工”,来给朱家卖命。

科举在他眼里,不过是个挑“长工”的考试,没啥特别的。

要是别的方式能更好地挑“长工”,说不定朱元璋一脚就把科举踢开了。

以往科举选出来的那些士子,眼高手低、空谈误国,确确实实让朱元璋失望透顶。

要知道,历史上朱元璋可是停了好几届科举的。

对别的皇帝来说,科举意味着文华昌盛、名留青史。

但朴实的朱重八觉得,没好处、选出来的废物,要了有啥用?

还是别浪费银子了。

偏偏赶巧不巧,胡惟庸这个怪人冒了出来。

一番忽悠,把自己那些歪心思的题目,说成了选拔士子的灵丹妙药。

一条条、一桩桩地掰着手指给朱元璋算得明明白白。

这可比什么青史留名、文华昌盛那些虚名更对朱元璋的胃口。

真正让朱元璋决定支持胡惟庸的原因,是他后来真的按胡惟庸的说法去查了。

还别说,按照破题思路的不同,对照胡惟庸的说法,还真就对得上号。

破题思路是“不知道、诚信”的,果然就是憨厚、老实的人。

破题思路是“杂书”的,还真是游历多年或者喜欢杂学的,见多识广、博览群书。

破题思路是“四书五经”的,那都是把经典读得滚瓜烂熟的好苗子。

得,胡惟庸一通瞎忽悠,居然真就得到了印证,那这就不是忽悠了。

所以,胡惟庸的考官之位,稳得不能再稳。

毕竟,说到底,科举就是给朱元璋这个“地主老爷”选长工。

朱元璋这个“地主老爷”对现状还算满意,杨宪一个长工突然跳出来指手画脚,凭啥?

朱元璋心里虽然不痛快,但脸上却看不出任何端倪。

另一边的李善长先是愣了一下,随后差点没忍住笑出声。

李善长笑也正常。

因为上门退婚那件事,他和胡惟庸已经彻底决裂了。

胡惟庸辞去丞相之位,闭门不出,实际上已经主动与淮西那帮老兄弟划清了界限。

如今的胡惟庸,虽然与淮西一派还有些旧情,但实质上已经是孤家寡人一个。

要硬说胡惟庸是谁的人,那只能是朱元璋的人。

没错,胡惟庸现在折腾来折腾去,把自己折腾成了“孤臣”!

这种人看起来孤立无援、形单影只,可实际上呢?

得罪他就等于打了朱元璋的脸!

老对手做出如此不明智的举动,李善长不笑才怪。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