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日后若有战事,再领命出征。
所以他们其实并不一定非得上朝。
很多人因此常常称病不来。
今日因为蓝玉的事情,大家都来了。
此刻,众人看着走在马车后的蓝玉,他被五花大绑,**着身子,背后插着荆棘,表情各异。
有人想上前问候,又担心不妥,怕坏了吴王的计划。
听闻朱允熥所说的话,领头的常升便问:“吴王殿下,今日到底要如何处置?”
此话一出,在场的武将和功臣们都竖起耳朵,这正是他们最关切的问题。
朱允熥向皇宫方向拱手说道:“本王所为,不过是尽忠尽孝,哪有什么章程。”
“诸位只需一心忠于皇祖父,皇祖父怎会亏待你们?”
“无论是恩惠还是惩戒,都是天赐。”
“一切还需皇祖父独断。”
说完,便不再多言,回到马车里。
众勋贵见状,也只能各自离去,又各自寻找亲近之人低声商议。
不久后。
宫门发出“吱呀”的声音,缓缓打开……
……
皇宫内。
朱元璋依旧坐在亭子里。
自从朱标去世后,他仿佛一下子老了许多。
也有许多个夜晚,整夜未眠。
好不容易这段时间休息稍有好转,昨夜却再次失眠。
年纪大了,身体自然不如从前。
发如霜雪,岁月的沟壑悄然爬上他的眉宇眼角。
“陛下,时辰已到,该升朝了!”
站了一夜的太监毕恭毕敬地提醒道。
随即。
宫女伺候着他梳洗更衣。
“今日早朝,诸臣可都到齐了?”老朱漫不经心地问。
“回禀陛下,奴才得知,今日上朝的官员比往常多出许多。平日总爱告假之人,也都齐聚而来。”首领太**罢,忙不迭地回话。
老朱叹了口气。
“有些事,也该尽早决断了。”
“江山未稳,人心难安啊!”
首领太监垂首敛目,装作没听见,一言不发。
老朱洗漱完后,便欲前往前殿议事。
此时,有急报传来。
“陛下,吴王殿下创办的《大明日报》今日正式刊印发行。”
“吴王殿下特意派人送来一份,请陛下审阅。”
老朱一听,顿时来了兴致,说道:“呈上来吧。”
太监双手奉上报纸。
老朱接过一看,嘴角浮现出一丝笑意。
“这文章写得不错,浅显易懂,朗朗上口,比起朝中那些满腹经纶的大臣所写,好太多了。”
他连连称赞,又道:“不错,不错!我年轻时,也便是这般。”
“那时日子苦,常常吃不饱,整天饥肠辘辘。”
“身上穿的是破衣烂衫,寒冬腊月冻得瑟瑟发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