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轻轻点头,指着朱英说道:"过来,拜见你们的英公子,从今日起,你们就是他的手下人了。
"
听到这话,二人连忙转身看向朱英,躬身拱手道:"小人盛庸(铁铉)参见英公子,今后定当为公子效死命!"
朱英闻言后,颇为诧异地盯着他们。
盛庸、铁铉,若是对前世大明历史有所了解的人,对这两个名字绝不会陌生。
在前世,朱元璋虽已是花甲之年还未离世,然而他的皇太子朱标却不幸先行离去。
朱标不仅是他几十年辛苦培养的心血,更是原定继承明朝帝位的皇子。
可随着朱标的猝然离世,明朝未来的皇帝人选又需要重新决定。
经过考虑,朱元璋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将他确立为皇太孙。
等到朱元璋撒手人寰,朱允炆即位成帝。
而这位年轻气盛的君王,对自己的几位手握重兵的叔父藩王们颇为不忿,决定采纳方孝孺、黄子澄等人的建议,施行削藩政策。
于是陆续削减了许多明朝亲王如周王朱橚、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等人的爵位,甚至导致湘王朱柏自焚于宫室而亡。
继而朱允炆将目标指向位于北平的燕王朱棣。
朱棣先是忍耐不动,随后决然兴兵反抗,号称遵照太祖朱元璋遗旨,清君侧,奉天靖难!
于是双方战火燃起,此战被记载为靖难之役。
朱允炆这边最为倚重的两员将领,并非后来名声不大的曹国公李景隆,也不是其他的功臣后裔武将,
正是眼前的铁铉和盛庸二人。
朱棣幼时习武从军,相继跟随徐达、常遇春、傅友德、蓝玉等诸多明朝杰出军事统领东征西讨,
一身征战经验可谓极为丰富。
但是在靖难之役初期,即便如此身经百战的他也连续数次败在这两位手下。
若不是碍于朱允炆的旨意——不得伤及王叔性命,恐怕朱棣早已被擒获送返应天府,自然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五征漠北、七下西洋的永乐盛世。
尽管这些都是日后的事情,但毫无疑问的是,铁铉与盛庸二人卓越的带兵指挥能力。
只不过一开始同为战友的他们,之后却各自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盛庸投靠了朱棣,而铁铉选择坚守信念,即使被迫割肉吞食自己血淋漓的皮肉也绝不投降,并留下名言:
“忠臣孝子的肉又岂会不好吞咽?”
最终还是被朱棣下令施以凌迟之刑处决。
而现在,这二人竟然站在自己的面前,甘愿臣服于己?
想到这里,朱英内心欢喜雀跃,站起身扶起两人,面带微笑道:
“不必如此客气,你们皆是我大明军中的佼佼者,守护百姓平安的勇士。
这份敬意,我尚且不敢承当,至少此刻还不配。”
话音刚落,盛庸与铁铉皆感觉如雷贯顶,抬头望着朱英,眼眶竟泛起泪花。
勇士?何曾几时,他们能想象到今日会被誉为勇士。
在士人眼里,他们是粗俗不堪的武夫丘八;在民众口里,他们是半匪性质的兵勇。
沙场上,他们随时可能捐躯,可名字从未能留在史册上,不过是些无声无名的战士。
王侯将相,岂有生来贵种!
此言曾经点燃了多少青年热血的梦想,期盼青云直上、留名青史。
然而最终,他们都变成了疆场上的累累白骨,仅仅沦为达官贵人的刀锋和垫脚石。
然而今日,朱英竟然称其为勇士!
要知道朱英可是能够与洪武陛下同席之人,权势无匹。
即便这只是朱英随性而言,用以笼络人心也罢。
此时此刻,即便是他直言不讳地说道:“我这是为了收买你们的心。”
盛庸与铁铉仍旧心悦诚服,感动莫名。
无需赘述,二人竭力抗拒朱英伸出搀扶的手,再次深深施礼说道:
“盛庸愿为公子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