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哪,这位胡大人真是非同凡响。
除了他,还真没有哪位大臣能在皇宫里、在皇上面前如此自在。
宫里的内侍们都是专门服侍人的,办事向来靠谱。
果然,明明说是茶,递上来的却是一大碗温热的蜂蜜水。
胡惟庸朝宋利点了点头,接连喝了两碗,这才松了一口气。
朱元璋背着双手,走到胡惟庸带来的竹筐前,拿起一个土豆,仔细端详了好一会儿,突然问道:
“惟庸,这仙粮,你说可以当菜也当粮,那味道如何?”
胡惟庸本来之前说得口干舌燥,已经不打算再开口了,可朱元璋一提美食,他的兴致瞬间又高涨起来。
“陛下,说到这个,臣可就精神了!”
“臣收获土豆之后,没敢多吃,只切了两个炒了一盘,试了试味道。”
“不过,臣已经琢磨出了好几种做法,正想试试呢。”
“有荤的、素的、凉的、热的……煎、烤、炸、煮,样样都行。”
“这土豆的吃法,实在是太多了!”
朱元璋虽然不贪吃,但他希望这土豆的做法越多越好,于是大手一挥:
“这样,宋利,去御膳房把徐兴祖叫来。”
“惟庸,待会儿你教徐兴祖怎么做,我们中午一起吃!”
胡惟庸笑着点点头,这事儿不错,宫里说不定有什么好材料呢。
而且,徐兴祖这个在史书上留名的厨子,他也确实好久没见了。
没过多久,徐兴祖来了,作为经验丰富的老厨师,听了胡惟庸的介绍,他大概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几人没舍得多用,只拿了四个土豆,打算做成一荤一素两道菜。
徐兴祖抱着朱元璋千叮咛万嘱咐要小心对待的四个大土豆,既小心翼翼又有些哭笑不得地去忙活了。
而胡惟庸则抱着胳膊站在一旁,看着内侍们先去后殿收拾。
这是为稍后的“御宴”做准备。
虽然平日里朱元璋自己吃饭挺随意的,但有了胡惟庸这个外人在场,那就有些不同了。
该有的规矩还是要有的。
“惟庸,咱们好久没一起吃饭了吧?”朱元璋忽然感慨道。
胡惟庸点点头:“是啊,陛下还未登基时,臣还是个毛头小子,常去吴王府蹭饭呢。”
“哈哈哈,可不是嘛!记得皇后还说,这么多兄弟中,就属惟庸胃口最好!”朱元璋兴致勃勃地回忆道。
朱标也加入了话题,他与这些老臣子关系深厚,对那段往事也了如指掌。
不多时,徐兴祖带着食盒走了进来。
胡惟庸本以为该入席了,却不料,一位他前身熟悉却从未见过的大人物出现了。
“臣胡惟庸见过皇后!”
“惟庸,何必客气!当年在吴王府时,你可是一口一个‘嫂嫂’,还让我偷偷给你多准备些肉呢!”马皇后笑着打趣道。
她一出场,便让气氛变得温馨起来。
朱元璋性子暴躁,朱标性格倔强,若非有马皇后在,父子俩早不知闹出多少事来。
从她与胡惟庸的对话中,不难看出,朱元璋在臣子,尤其是老臣子中的威望,与马皇后的手段和性情密不可分。
马皇后并非朱元璋叫来的。
她听说朱元璋和朱标要宴请胡惟庸,便特意赶来。
对她而言,什么母仪天下、一国之母都是虚的。
从成为朱家主母到如今的国母,她始终在意的是丈夫和孩子。
她匆匆赶来,也是为了朱元璋父子。
胡惟庸是老交情,能力出众,马皇后自然不会忽视。
胡惟庸也感受到马皇后的善意,明白她此行的目的。
他乐意与马皇后多聊家常,毕竟,这位才是大明真正的压舱石。
史书上,若非她拦着,许多臣子早已被朱元璋处决。
老朱的之剑,唯有这位“剑鞘”方能封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