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缓缓走到宋谨娴身边,伸出那双布满老茧却又无比温暖的手,轻轻摸了摸头,感慨道:
“好孩子,有志向!外祖母当年,在朝堂上摸爬滚打,一路走到一品女相的位置,其中艰辛只有自己知道。
“你母亲如今也挑起了女相的重担,很是不易。
“相信你,以后定能青出于蓝,做出一番大事业!”
宋谨娴嘴角上扬,露出自信的笑容,重重点头:“嗯,我一定会的!”说罢,她又低头看向古籍,眼中的光芒愈炽热,仿佛在向未来宣告自己的决心。
随着时间的悄然流逝,宋谨娴已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少女。
她身姿婀娜,面容姣好,浑身洋溢着青春的朝气与灵动。
在一场盛大的宫廷宴会上,宋谨娴身着一袭绣着金丝牡丹的华丽宫装,髻高挽,步摇轻颤,一踏入宴会大厅,便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她莲步轻移,穿梭在人群之中,与在场的达官显贵们侃侃而谈。
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朝堂轶事,都能信手拈来,举止优雅大方,言辞间尽显聪慧,毫无忸怩之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突然,宋谨娴的目光被不远处一位气质凡脱俗的女子吸引。
那女子身着月白色锦袍,腰间束着一条淡蓝色的丝绦,头戴凤冠,虽未施过多粉黛,却难掩倾国之色。
她静静地站在那里,周身散着一种清冷的气息,仿佛与周围热闹喧嚣的场景格格不入。
宋谨娴心中一动,知晓这位便是女帝最为疼爱的长公主温沄晚。
两人的目光在空中交汇,温沄晚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欣赏,她没想到在这众多的高官家眷之中,竟有如此出挑的女子。
宋谨娴见状,心跳微微加快,略作思忖后,款步走上前去,优雅地行了一礼,说道:
“民女崔谨娴,见过长公主殿下。”
声音清脆悦耳,在这喧闹的宴会上格外清晰。
温沄晚微微颔,眼中神色淡然,轻声说道:“不必多礼,方才听你与众人交谈,见解独到,倒是让本宫刮目相看。”
声音犹如山间清泉,清冷又动听,光辉洒落在她身上,更衬得她宛如天上仙子,不食人间烟火。
宋谨娴微微抬头,眼中满是敬仰与向往,说道:“能得长公主夸赞,是民女的荣幸。”
“自幼便听闻长公主的事迹,心中一直十分钦佩。”
温沄晚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淡淡的笑意,说道:“哦?听闻?不知你都听闻了些什么?”
宋谨娴鼓起勇气,说道:“民女,听闻长公主心怀天下,常为百姓疾苦忧心,还协助陛下处理诸多政务。”
“也希望有朝一日,能像长公主一样,为朝堂,为百姓尽一份绵薄之力。”
温沄晚静静地看着宋谨娴,眼中的欣赏之意更浓了几分,轻轻说道:“难得你有这份志向,日后若有机会,本宫倒想看看,你能做出怎样的一番事业。”
宋谨娴心中一喜,连忙说道:“多谢长公主,民女定当努力,不负期许。”
这场相遇,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宋谨娴的心中泛起层层涟漪。
宴会结束后的宋谨娴,本以为与长公主温沄晚的交集就此结束。
她回归了往日的生活,晨起读书,研习政务,偶尔与母亲崔景鸳探讨朝堂之事。
然而,半月后,一则消息打破了她平静的日常——女帝决定举办宫廷策论大赛,意在选拔优秀人才,充实朝堂。
崔景鸳,深知女儿的才华与抱负,看着她每日钻研策论的模样,心中满是欣慰与期许,鼓励道:
“娴儿,此次大赛是你一展身手的好机会,以你的才学,定能在赛场上大放异彩。”
宋谨娴眼眸一亮,心中既紧张又兴奋,她握紧了拳头,暗暗下定决心:“母亲,我定不会辜负您的期望。”
此后的日子里,宋谨娴将自己埋于书海之中,收集历年的朝堂奏疏、民生纪要,分析时事利弊,反复打磨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