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大雨文学>犯罪专家在恋综杀疯了 > 第131节(第3页)

第131节(第3页)

所以,现在这个更好的机会,真的来了。

崔静被姜觅雪的话逗得又笑起来,陈让在闷着脸生了一会儿气之后也勉强恢复了正常表情。

姜觅雪又问:“我能看看剧本吗?”

这要求也没什么过分的,崔静回楼上书房翻找了一会儿,很快就带着完整的剧本下楼来。

姜觅雪道谢以后接过剧本,翻开封皮之后,很快就沉浸在阅读之中。

整个剧本的故事,围绕一个在现实中有过的实验展开——

人的态度和行为,是一致的吗?

1934年,曾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让一对来自华国的年轻夫妇,驾驶汽车穿越整个米国,记录下沿途曾经拜访和住宿过的餐厅和旅馆,并在事后给这些旅馆发去了调查问卷,询问他们是否愿意接待华国人。

——那时华国实力衰弱,华人在全世界各地都受到歧视和偏见,而米国的服务业甚至有不少人打出了“不得接待华人”的招牌。而这也成了那名心理学家所做实验的灵感来源。

他十分好奇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态度是否真的能够预测行为?

如果能够的话,那么这些号称“不接待华人”的旅馆,应该也会言行如一地拒绝这对华国夫妇。

但事实颇为出人意料的是,这近两百家实际上接待了这对夫妇的餐馆和旅馆中,只有一家在问卷中表示了自己会接待华人。[注]

这样截然相反的结果,也彻底开启了人们对于“态度”和“行为”之间差距鸿沟的研究。

而这个暂定名字为《态度》的剧本,就是以这个实验为起点展开的。

只不过,整个故事的切入点并不在那位主持了实验的心理学家上,而是在那一对华国夫妇,或者说,是这对夫妇中的女性,Offie上。

剧本的故事对原来的实验做了改编,现实中这一对夫妇是真正的夫妇,不过在剧情中,这一对男女在实验开始前也只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1930年,心理学家Eric想要开启一项有关偏见与歧视的实验,在他的设想中,需要一对华国夫妇来完成这个实验。

然而当时在米国的华人数量极少,有足够渠道接触到这个实验消息的也着实不多,所以最后,在加州某座餐馆中洗碗打工的华裔少女高佳希,也就是Offie,被他的学生,也是这项实验的另一个完成者,蒋路给看中。

而后双方以一笔不菲的佣金为交换,高佳希和蒋路两个人扮演夫妇,并和Eric教授准备的一位观察员Carl三个人一起,开启了他们的跨越米国之旅。

整个旅途中当然也有各种各样的状况,而在最开始短暂的和平之后,这三个一起上路的“同伴”的关系也逐渐开始微妙,每个人在表层的性格之下,似乎还有一种截然不同的形象——

譬如据说是因贫辍学,没受过什么教育的高佳希实际上在两国文学上颇为精通,刚出场的时候一副为了学术不惜“清白”样子的蒋路看上去更像个精致利己主义,还有作为“对照组”,职责是尽可能客观地记录路上遇到的一切的Carl,在路程中却对蒋路表现出了深深的敌意……

不得不说崔静的确是顶级的编剧,一场在现实中,用寥寥数语便平淡叙述而过的实验,在这个剧本中竟然变得十分精彩刺激。

而在单独的故事之外,还反映了一些更深层的东西——

1848年,米国旧金山附近发现金矿,“淘金热”产生,米国国内乃至全世界各地都有大量人口涌入西部,其中当然也包括许多自华国而来的移民——这些人出于或逐利或逃难的目的,前往米国。

起初,这些华工移民和当地人的关系相处还不错,毕竟他们勤勉耐劳,劳动力的价格也相对本地人低廉,不管是作为矿工还是修路,对于资本家们来说都相当的划算。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华工大量的涌入,当地人也陷入恐慌之中,1850年起,米国各地地方便相继推出对华人歧视的法规,包括但不限于不允许华人为白人案件作证、不允许华人在街道上挑担、不允许非白人人种的儿童与白人儿童同校等等法令。[注]

这种歧视达到最严重时是1882年,米国推出《排华法案》,正式禁止华人移民。

此后的六十多年几乎是华人移民在米国的漫长寒冬,华人前往米国难度极高,并且米国各地排华情绪极端严重,甚至有好几个地区出现了屠杀华工的惨案。华人们大多只能生活在唐人街,与外界保持一定的隔离,最终才生存下来。

这种境况一直持续到世界第二次大战,出于对抗东洋国等国家的需要,米国和华国达成了空前的合作,因此,废除《排华法案》才被端上议程,到1943年底,时任米国总统才正式宣布废除《排华法案》——但在那之前,谁又知道华人同胞们为此付出了多少的努力与鲜血?

并且在二战之前的1929-1934年,米国也正陷入经济大萧条之中。剧本中Eric的实验目标是想探究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但参与实验的三位实验者,也是故事真正的主人公:高佳希(Offie),蒋路,还有Carl三个人的形象和成长,才反映着他们在那个时代中,各自阶层所在的站位。

崔静拿下来的只是剧本的初稿,许多人物对话还没有被细化完善,不过姜觅雪仍然看了接近两个小时才完成了阅读。

read_xia();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